2018年12月14日,《证券日报》这份证监会、银保监会制定信息发布的权威报纸发布文章《11月份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额创年内最低》,其中提到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11月份融资笔数超两位数的仅有区块链和支付领域,分别获26笔(11.2亿元)、11笔(21.1亿元)融资。
在《证券日报》的专业角度看来,“进入下半年,随着互金行业监管趋严,资本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热情也有所消退,但也有企业在资本寒冬下突围。”——因此,从上半年的过热中逐渐回归常态的区块链,融资也从今年6、7、8月每月超60笔变为了如今的26笔,区块链依然领跑金融科技领域。
不过,除了“币圈”导致的监管影响外,“从全球来看,区块链技术尚属于初级阶段,新技术从产生到规模化应用,需要一定的探索过程。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集中于对实时性、交易吞吐量要求不高的现有业务场景的改进,金融机构挖掘创新业务场景的能力相对不足,这也是区块链领域投融资转冷的重要原因。”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区块链如何真正落地?真正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改善社会效率和民生?实际上,答案在《人民日报》的整版报道之中。
人民日报:区块链是智慧社会的要素
2018年12月2日,《人民日报》第7版“观察”整版讨论“智慧社会”,该概念是十九大报告中科学判断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作出的战略部署,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未来国民经济走向和科技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整版报道中,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郭军等专家从愿景、基石、实操等角度分析了智慧社会的未来。而值得区块链从业者关注是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写作的《技术思维伦理——建设智慧社会要把握三大要素》这篇文章。
文章在分析智慧社会相关技术时写道: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是实现物的智能化,可以将目前人们使用的大量电子产品变得更加智能和友好,使用也更加便利。
“第二类是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人们可以实现关系的智能化。当然,这里指的是更高层级的区块链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区块链1.0被称为数字资产,也就是以以太坊等技术基础上实现的合约系统;而区块链3.0的目标应是智能社会。
“可以预见,将来人类社会将存在大量的智能体,人与智能体、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复杂。通过区块链技术特别是智能合约技术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将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社会关系。可以说,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是密切关联的两种技术,两者可能会在未来日益融合,共同推动智慧社会发展。”
从专家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站在宏观层面,区块链是和人工智能并行的重要技术,在未来的中国社会图景中,拥有重大意义。通过区块链实现关系的智能化,并解决人和智能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价值,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这并不是第一次人民日报对区块链表态,此前我们曾进行过多次分析。比如针对人民日报社出版的《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我们就非常向读者们推荐。(这本书作者身份成谜,但是你不看,搞区块链可能是痴人说梦、看完这本书,区块链的春天就来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区块链极为鲜明的应用场景——公共领域,这一点和V神前几天发布的微博内容(点击查看分析文章)有一些近似。在非金融应用中,我们可以用区块链的底层技术解决税务、票据、清结算、公益、保险、清关、学历验证、过程溯源、质量体系建设、IP和专利流转等实际问题,未来采用区块链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的确立、关系的智能化等,仅此一点,就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并且会对社会实际有用,“使新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