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创新研究院 - 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交流平台!

网盛创新研究院/研究/正文

“+智能”的华为云,将带来什么样的未来?

作者:胖头陀来源:

2019-02-15

在1月11日的“华为云普惠AI”年度峰会上,华为公司副总裁、云BU总裁郑叶来发布了华为云全新的品牌口号:“+智能,见未来”。

此前的华为云品牌口号是“有技术,有未来,值得信赖”, 如果说当时华为云只是笼统地将技术在品牌口号中加以呈现的话,而本次则是更加具体地将“智能”置于最为显眼的位置,进一步聚焦用户对华为云的关注。

“智能+”的真正指向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云新的品牌口号没有采纳更为常见的“智能+”,而是选择了“+智能”。那么,这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郑叶来表示,华为云的使命是使能各行各业,提升和释放它们的生产力。这是一种“行业+智能”的演进,行业的本质属性不会变化,就像金融依旧是金融,交通仍旧是交通。

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和下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元素,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行业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成本结构,最终极大地释放生产力,行业才真正得以“+智能,见未来”。

在过去一年里,华为云在250多个项目中进行了交互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客户的反馈也振奋人心。以公共交通为例,过去从华为东莞基地返回坂田需要20多分钟,而现在只需要14分钟。

据郑叶来介绍,亚洲著名的旅游城市曼谷已经找到华为云,希望华为云能够对当地的交通状况进行优化和改善。目前,诸如此类的应用,华为云在教育、健康、媒体等行业都有很多鲜活的例子。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华为云注入到诸多行业的并非是纯粹理论化的经验,而是基于自身的探索与实践。

郑叶来表示,华为很可能是全球范围内业务最复杂的一家公司,既做2B,也做2C,又是产品又是联接。不说别的,单只是物流一项就庞大和繁杂无比,每天深圳的仓库有多达1000多个车次,通过华为云EI解决方案,华为全国物流网络得以优化,整个装载率大幅提升。

虽然华为将人工智能定义为通用技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很容易。恰恰相反,从技术研发的层面而言,人工智能有很高的门槛,因此人们会发现有些以忽悠见长的企业很快就无以为继,最终退出竞争。

华为的风格从来都是将复杂留给自己,将简单留给客户。去年在贵州的数博会上,郑叶来尤其强调了“普惠AI”的理念,希望让这种高大上的技术,成为普通企业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技术。现在看来,其本意当时就已经指明了“+智能”的方向。

毋庸置疑,华为云对行业的“+智能”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数据也会催生出知识资产,这些统统归属于企业自身,华为云绝对不会染指。

“不能说房子被我装修了,房子就归我了,这没有任何道理。”郑叶来笑道。

人工智能在问世的半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三起两落。2016年,韩国棋手李世石与谷歌AlphaGo的较量,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再次崛起的引子之一,而现在它理应迈向更高的层面。

华为云BU副总裁、EI服务产品部总经理贾永利认为,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主战场一定是在不同的行业里面。

实际上,2018年里华为在八个行业的200多个项目中所做的,就是这一类的工作——让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真正发挥作用。

目前人们能够更为明显感受到的人工智能,尤其是2C领域内的很多应用,其实只是一种狭义而非泛化的人工智能。华为提出“+智能,见未来”,则是希望在行业场景化的前提下,以人工智能能够驱动产业发展,并产生价值。

基于此,华为将不同行业的AI应用场景总结和划分为三类,分别是海量重复场景、专家经验场景以及多域协同场景。

快递物流就是典型的海量重复场景。以华为云与德邦物流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例,此前德邦物流的物损率非常高,虽然有上万个摄像头可以监控整个流程,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人力去查看……通过引入华为云人工智能,德邦物流的物损率最终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

医疗诊治则是常见的专家经验场景。我国是医疗资源短缺的国家,尤其是疑难杂症方面。

因为当地医疗资源的匮乏,国内的很多病患选择到北京上海寻医问诊。然而即便是如此,他们在大城市的医院里也很难挂到号,因为医生的精力终归有限,无法额外进行更多的诊治。

贾永利强调,人工智能当然不能取代医生,但是它可以分担部分工作,让医生更多腾出时间。譬如“看”X光片,为医生提供初步的建议。以上这些在华为云的案例中已经有充分的体现,真的是效果拔群,而且人工智能不会像人类那样出现“眼花”和“疲惫”等状况。

多域协同场景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它主要是在工业制造领域。以合成纤维生产为例,我国多数企业的生产控制过程是非常粗放的,浪费的情况比比皆是,效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对各种原有的参数进行测试和修正,华为云人工智能做精细化的调优可以提升20%——这正是“+智能”的巨大价值!

云服务的“芯”赛道

广大的云计算用户应该已经感受到,国内的云服务正在自下而上地发生着某种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并且呈现出达尔文式的物种演变特征。

继全场景全堆栈之后,底层的芯片已经成为华为云的新名片,去年全联接大会发布昇腾310与910芯片的言犹在耳,基于7纳米工艺的鲲鹏920处理器又在日前横空出世。

从“芯”出发的华为云,算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率先迈入智能计算新时代。换句话说,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到“芯”的赛道。

或许有人会说,华为云将芯片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否违背了云服务本质和初衷呢?

郑叶来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云服务的本质是将计算资源、网络资源、软件License等,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动态和易扩展地加以提供。

云服务的1.0时代解决的是便捷的问题,客户能够更加便捷地通过互联网得到各种亟需的资源,然而所费不赀。随着业务进入深水区,客户需要极致的性价比,惟有如此创新才能持续,这也正是云服务2.0时代的真实诉求。

现在的云服务恰恰走到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它需要的是软硬件包括垂直应用的全面优化,原有的通用CPU和GPU已经力有不逮,惟有在底层采用专用的芯片才能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场景。

“今天的云服务厂商如果不做硬件的话,未来自己都会心虚,无论有没有那个能力都要去搞。”郑叶来认为,华为具备芯片能力,这种从芯片底层的能力加持,本身就是华为云的自然选择和进一步进化。

实际上,华为云并非是独行者。

譬如微软就在Azure中大量引入了FPGA,加速处理人工智能的实时数据;亚马逊更是早在2015年就收购了一家芯片公司,并在AWS re:Invent 2018上发布了专用的机器学习芯片——显然,几家大厂均已看清了未来云计算竞争的“芯”趋势。

“未来的云服务有两种,一种是爬南坡,一种是爬北坡,最终目的都是实现软件、硬件资源的服务化。”郑叶来表示。

以芯片和智能为核心,华为云将串联起自身的不同能力与优势,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坚定战略方向,深耕行业市场,继续做业界发展最快的那朵云。


标签:
【版权提示】网盛创新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wzy@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我们创新研究院大讲堂服务介绍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